查看原文
其他

深度访谈|任天:在行走中感知世界

ECHO 回响之外 2022-11-16



 ©



ECHO

深度访谈 X 任天



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很难用文字描述,只有亲身去感知,而“行走”就是我们最好的感知状态。行走的过程中,人与周遭一切仿佛产生了某种联系,无数个“经过”让个体逐渐充实,身体与每个经过的地方演绎出极致浪漫,悄无声息地与世界产生着共鸣。


在建筑师任天的生活里,行走是他的必要部分,这个“必要”来源于天性,也来源于后天的感知,在不同时空,感受着来自地域、文化、审美、意识的冲洗,从城市到乡野,从故乡到他乡,始终蕴含着无数值得行走的可能性,对于建筑和生活的理解也存在于独一无二的过程里。



任天,任天建筑工作室(Atelier RenTian)创始人,曾就读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(Harvard GSD),新加坡国立大学 (NUS),苏黎世联邦高工(ETH Zurich)。博士阶段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(CAA),师从中国大陆唯一一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。2015年至今,一直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任教。





1999年,任天离开家乡去新加坡读书,往后的15年里,他一直在全世界不同城市游学工作,随着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,对世界的认知也不断拓宽。


“我在新加坡读书,这里随处都会感到整齐和秩序,讲求实用主义,期间游历东南亚各国,各国融合文化氛围又很迷人;大学时在瑞士访学,体会到一种严肃与松弛并存的状态;之后在巴塞罗纳工作,人们热情奔放,热爱生活的状态很感染人;后来我去波士顿读研,同学老师来自世界各地,每天都是各种各样的思想碰撞;在西雅图工作时,那又是个热爱自然,热爱咖啡,又埋头干事儿的城市……”



新加坡 © 任天



多年游学生活,让任天观察到多元的城市状态,东西文化的差异在他身上也随着感知的丰富而逐渐模糊。2015年,任天结束长时间的在外漂泊,选择回到故乡杭州,他和许多从国外回来的建筑师一样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:如何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当下大环境?



跟随2022普里兹克奖得主Francis Kéré在非洲进行实践。



在这一问题的思考上,任天深受导师王澍教授的影响。回国后,任天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,同时攻读王澍教授的博士学位,这段学习使他在国外的学习和中国当下的现实中找到了关联的接口。多样性本就是中国的底色,并没有一种符号可以完全代表中国,所以应当有一种“无谓东西”的精神,清醒而深刻地表达着文化和情感,对中西语汇的融汇有节有度,自然而然。



图1:任天在中央美院的教学工作

图2:任天带领学生下乡调研



“我一直在东西方之间游走,受到不同的中西文化熏陶,所以自己对事物的看法、为人处事的哲学、做设计的语言,都没有太多条条框框和包袱。我非常热爱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和儒家精神,但因为多年的国外求学经验,我自己更愿意保持独立思考,随心而行,无为而为,没有东西之分,没有地域之分,没有高下之分,只有适不适合,有趣不有趣的区别。”


思想无疆,眼界多维,落脚细微,任天选择以“浙江乡村建筑研究”为切入点,展开他的实践、教学和研究,也是通过“行走”,在丰富的样本中去重新认识中国。



任天博士研究课题:出乎意料的局部-乡村建筑研究





在任天的建筑实践中,他认为两种关系尤为重要:一是场地与建筑之间的关系,二是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。这两者是一切的前提,两种关系理顺了,再去考虑建构、美学、诗意的建造等建筑学关注的问题。



江浙村落鸟瞰图 © 摄影:吴清山



所谓“场所精神”,是建筑的存在必然会成为环境的一部分,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当是和谐的。因地制宜是任天首先考虑的因素,因为江浙一带多山、多溪,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墙体,比如用各种卵石砌筑的墙面,而且每个区域都不一样。任天会尽量选用当地人熟悉的材料、做法,并让当地工人一起参与到施工当中。



当地建筑构造与村民参与建设



建筑与人的关系中,最重要的思考点在于“留白”。留白是留给人去填补的,是留给时间和生活去发挥的,不必一开始就想得太满。建筑最终要被人使用,只有这样,才能称之为“活的建筑”。


任天想要传达的“留白”,是江浙的山水人文特质与建筑师设计思考的合二为一,也是人和建筑长期互动中,产生的一种自发性行为。本地居民更多参与到乡村建设中,在城市的人因乡村改变重新回归,这个正向流动过程中,人会改变建筑,建筑也会影响人,二者互相滋养。



图1:仙居县白塔镇上横街三角亭

图2:仙居县白塔镇上横街乡村议事厅

© 设计:任天建筑工作室



台州仙居项目中,任天通过每一个小构筑物、小空间,对当地人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和贡献,真正可为生活所用。他反对现在乡村改造中那些仿古造作或是掩盖式的设计,而是去呈现一种历史的叠加,在不破坏原有机理的前提下,可以看到乡村中各个年代留下来的痕迹,并且通过建筑,去引导当地人更好地生活。



牛马塘村议事大厅 © 摄影:吴清山  © 设计:任天建筑工作室

牛马塘村驿站 © 摄影:吴清山  © 设计:任天建筑工作室



后来任天又主持设计了溧阳牛马塘驿站、议事大厅,塘马村村民中心等乡村项目,他在美院的教学中,每个学期都会带学生下乡,并引导学生首先以观察者而非设计师的视角去深入其中,去关注和体验场地之下的真实关系。任天理想的建筑状态,不是因好看而被人们疯狂拍照打卡,而是哪怕普通平凡,却在时间长久的打磨下,变得越来越润。



塘马村村民中心 © 摄影:吴清山  © 设计:任天建筑工作室





通过建筑,任天想要去构筑一种简单温润的生活表达,找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节奏,虽然身处杭州这样的大城市,但还是选择尽量待在节奏比较慢的西湖周边,几乎很少去工作节奏比较快的滨江、钱江新城。可能我所向往的中国式生活就是一种有节奏的,悠然自得的,与山水为伴的状态。”



西湖日常



任天的工作室位于西湖边的金沙曲苑,一个奢侈的城中村里,在城市折叠处,时间被模糊掉,人却是更清醒的。当时拿到这个房子的时候,里面的空间基本是打散的状态,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空间。现在一层用来吃饭、开会,二层用来日常办公。在改造时每一个元素都尽量干脆利落,让空间和光线呈现趣味,剩下的事情就是让生活慢下来,自然生长,逐渐填补空白。



金沙曲院·任天建筑工作室



工作之外,任天每周都会分配一些时间去划赛艇。他与时任亚洲赛艇主席的王石在哈佛时是好友,回国以后就开始了赛艇这项运动。西湖是任天日常训练的地方,早上六点开始,在这里划两三圈,赛艇的配合、节奏、速度、平衡是相对静态的,重复的动作更需要强大的自我控制,把它变成肌肉记忆。


划赛艇时人是面向起点,背向终点的,你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走了多远的路。这和做建筑很像,在考虑建筑的质量、造价、环境关系的时候,也是在做取舍、找平衡。其实人生亦是如此。



划赛艇时的任天



当我们问到任天行走多年,回到杭州停下来后是什么感受,他回答其实没有停下来,还是依然走在中国各处的乡间城市,只是出国少了,行走的时候就像捕食者,耳听六路,眼观八方,时刻保持高度敏感。在杭州的时候,就像一棵树,把根扎深,汲取养分。任天身上的热情,在时间的包浆下,沉淀出更深厚的肌理。





回响之外 X 任天



E:谈谈你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经历。


R:国外的经历会让我对于建筑与生活的思考都变得更多元包容。比如在巴塞罗那建筑师Josep Lluis Mateo事务所,他们抛除形式、因地制宜的建筑表达,带给我很强烈的氛围感和故事感;参与隈研吾项目的过程中,日本建筑师对待建筑内在精神的探索,以及对待事物的认真态度很感染我;跟随Francis Kéré在非洲进行建筑实践的过程中,我感受到了他对于家乡的热爱,怎么用当地最简单朴实的技术,去建造一个具有现代性且接地气的房子。


E:你在王澍教授那里读博士时的研究课题是“出乎意料的局部”,你对于局部的力量是如何理解的?


R:“建筑之美,往往看似出乎意料,却发生在情理之中。”我对于局部的理解其实也是从对乡村的观察开始的,在乡村里,整体很像,但局部不同,只有更好地观察局部,才能更客观地理解整体,要“小中见大,大中见小”。其实这也让我们反向思考如何在城市里生活,日本建筑有个说法叫“Mini Masterpiece”,就是在思考如何能把我们日常的小环境构建好,使其散发出持久的生命力,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生活的自洽。



任天在国外学习工作经历:

图1:Amature Studio Milan Pavilion

图2:Barcelona Jose Lluis Mateo Office



E:东西方对于自然的理解有何不同?在你的建筑实践中,体现着怎样的自然理解?


R:西方要战胜自然,东方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,我觉得这是根本上的区别,但是随着现代化和科学主义思想的普及,我们现在也想着战胜自然了。我希望我的建筑是自然的放大镜,人们通过建筑可以更好地感受自然,与自然融为一体。


E:你认为中西方对于精神建筑的不同理解是什么?


R:东方的建筑的核心是水,西方的建筑的核心是火。我们讲究四水归堂,肥水不流外人田,西方人讲究围绕着篝火,壁炉才有安全感,凝聚力。可能中西对于建筑精神的不同,也在于这水与火之间吧!



图1:临海大洋向阳花幼儿园

图2:杭州望江未来社区

© 设计:任天建筑工作室



E:如何用建筑来带动乡村振兴?如何让文化重返乡村?在你看来乡村保护究竟保护的是什么?


R:我们说文化重返乡村,其实首先是要人重返乡村。如果没有原住民愿意回来,一切都是空谈。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村子,做完之后,家家户户在村干部的领导下,开起了小商店,民宿,很多年轻人和在外打工的中年人回来了,每年在家里就有了一二十万收入。建筑在这里就像播下一粒种子,大家看到了家乡的变化,看到了关注度,自然而然就会自发做点什么。所以在我看来,保护乡村,是保护当地年轻人还愿意回到乡村的心,人是一切基础。



图1:绍兴高速口收费站

图2:绍兴客运站

© 设计:任天建筑工作室



E:回国后你在中国美院教书,你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?你希望向年轻群体传递怎样的价值观?


R:我一直坚信,好的教学方式不是填鸭式的,而是陪同和引领同学们一起探索未知。创意并不是凭空捏造的,而是通过对很多具体和真实事物的思考,然后一步步地转换逐渐得到的。所以我的课程常常是从观察和记录开始的,我会设计一些和建筑不直接相关却能激发创造的形式,比如拍纪录片、画漫画、写故事等。


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厉害,无论思想上还是技术上,都不输给国外同龄人。我更想告诉他们,选择建筑,其实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,培养对日常的洞察和感知力,才能收获生活本身。


E:接下来有哪些研究课题?


R:教学、实践和理论研究,是我保持日常持续投入的。上个学期和同学们做了杭州的佛教建筑研究,大家都很有收获,之后也会持续发掘让自己和学生们都有新鲜感的课题。



图1:法国FAV建筑艺术节装置:记忆的山丘

图2:哈佛设计学院装置:Sukkah

图3:天目里装置艺术:时有微凉不是风

 © 设计:任天建筑工作室




 ©


撰文| 侯雨

平面设计 | 王津   排版 | 侯雨

图片来源 | 任天建筑工作室

监制|JAY

新媒体运营|JEAN

品牌运营 | 子溪、侯雨

媒体支持 | 建筑档案、XCITY城市记录者




 往期精彩阅读 


黄奕维:从人声鼎沸中而来,隐匿在自我的血脉世界里


时髦人都在玩体育


林文锋:用漆器抵抗时间



 ©


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

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